第十三章 绘画的力量(第9/11页)
1891年,柔克义第二次进藏。这一次,他拿到了史密森尼学会支付的定期津贴,每月50美元的薪水,足够他购买研究所用的装备。但是,柔克义缺少现金,他写道:“如何钱包空空(就我而言,还是饥肠辘辘)在陌生国度上路旅行,那是一个比测量球体面积更为困难的问题。”柔克义进藏所走的路线,是途经青藏高原今天的青海省(之前蒙语称之为Kokonor)。他为此行做好了准备,包括一本中国外事部门签发的特别护照,允许他进入蒙古和西宁府大臣管辖的西藏地区。但是,柔克义没有做好应对夏季暴风雪的准备,驮运行李的牲畜因此全部丧命。不管怎样,食物或缺少食物是他的最终祸根。首先是食物不够,即便有了,也不适宜食用。他记得有个顺口溜是:蒙人吃饭,每年吃掉近3斤羊毛;藏人吃掉近3斤碎石;汉人吃掉近3斤尘土。“我咽下的食物中有尘土、羊毛和沙砾,与那些民族的残酷命运相吻合,令人痛苦。我深信,在西藏和蒙古期间,我所喝茶水,所吃糌粑(由青稞面和酥油茶混合制成)、肉和面包中的羊毛,多得足以装满一个枕头。尘土和沙子可以轻而易举地下咽,但是我对羊毛真是无能为力,怎么咀嚼都无法将其清除掉。”到了晚上,温度会降至零下15摄氏度。抵达塔尔寺时,柔克义在原有5名汉人团队基础上,又雇用了两名蒙古族向导,向导同意带他们到日喀则,那是西藏西部的一个大城市,与拉萨分道而驰。柔克义买了衣物和补给品,准备从东北向西南横穿西藏抵达英属印度。此时,他收到西藏东部甘孜地区一位中国官员的一封信。信中说,由于当地人怀疑他是拉萨的间谍,已有人为他的脑袋标明了价码(当时,西藏人相互内讧,对拉萨极不信任)。藏东地区非常危险,柔克义的3位中国雇员,假借生病返回家乡。虽然柔克义还在挣扎,最终仍在距离目的地177公里处停滞不前。他在报告中悲伤地写道:“我离日喀则有10天路程,离英属印度有25天路程。再过6周或7周,便可凯旋。而现在,我只能绕路前行,需要4个月或5个月才能到达那里。这真是天命,是‘上天的旨意’。”西藏人阻止了他往西南方向进发,却给他提供了食物和一匹小马,允许他往东穿越未经探索的昌都贸易之路,而不是往北重返他来时所走的道路。同年10月,柔克义抵达上海,走过了近13000公里,跨越了69座平均海拔超过4400米的山口,将一路所拍照片、所画素描,以及许多装满藏族服装、珠宝的大篮子带回家中,还为史密森尼学会带回了鎏金铜器和黄铜制品。
1894年,史密森尼学会出版了柔克义的全部旅行笔记,定名为《穿越蒙古、西藏的旅行日记》。(读完日记后,通常吝啬溢美之词的亨利·亚当斯,给自己的朋友柔克义写信道:“我被你的奇闻异事深深吸引。任何人经历那样的奇遇,都会产生全身心的愉悦。那些冒险读来令人亲近,仿佛宾夕法尼亚大道的门牌号……我感觉自己产生了更多新的自尊活力,我们应该成为不见外的朋友。你的日记,使我仿佛与马可·波罗有过亲密接触,与成吉思汗吃过晚餐。”)
英国伦敦的皇家地理学会,向柔克义颁发了令人垂涎三尺的金质奖章。在华盛顿,美国政府的“五人核心集团”向他致意,包括亨利·亚当斯、海约翰和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他们的帮助下,柔克义与美国国务院的工作再续前缘,先是担任组长,之后担任了国务卿助理。不幸的是,后来柔克义被任命为美国驻希腊公使,妻子卡洛琳在那里死于伤寒症,享年42岁。在同一年,海约翰成了柔克义的救星。他被调回华盛顿,成了美国国务卿远东政策的主要谋划人。柔克义的最杰出成就,是指导海约翰国务卿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通过那项政策,美国和五个欧洲主要列强,承认了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列强一致同意,在中国境内,所有国家应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贸易。
柔克义重返中国,安排义和团起义善后事宜。罗斯福总统热情为柔克义饯行,对他说:“宣布你去中国时,我感觉心里的石头落了地。”1905年,罗斯福连任总统,他指定自己的朋友柔克义担任美国驻华公使。在任期间,柔克义与新婚妻子伊迪斯接待了罗斯福总统的女儿“爱丽丝公主”。在北京停留时,爱丽丝在美国公使的陪同下,受到了慈禧太后和皇帝的接见。爱丽丝在日记中这样描述柔克义:“他虽然很高,满头金发似乎用水洗过,可是,无论怎么看,他都像一个奇怪的中国人,使人觉得中国已融入他的血液。如果他蓄起胡子,使其下垂形成几缕弯曲长髯,再穿上中式服装,人们会认为他是一位尊贵的中国老者,我不知道那是像老子,还是像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