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汉儒评秦(第3/5页)
综观中国皇帝制度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政变、易代都具有极大的风险,成功率都不高,因为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要皇帝认错,下罪己诏也极其不易;唯独大臣们的劝谏是皇帝制度下自我修复的一种最易实施的措施。
大臣失语对任何帝国都是一场灾难。因为我们不能要求一位独断专行的皇帝时时事事都处理得当,朝议是在常态下修复帝国偏颇的最佳途径。秦始皇称帝之后,朝议渐渐成为一种形式,因为,“皇帝”至尊至贵、至高至大,大臣们面对这样的皇帝还能说什么,还能做什么?大臣的失语是皇帝制度的必然。
一个王朝的制度到了大臣们都不敢为它的长远利益进行评说的程度,这种制度岂不是完全僵化了吗?它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这一点不仅贾谊看到,早于贾谊的汉初名臣贾山也说过: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诔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汉书·贾山传》)。
秦始皇确实不知道他已经把大秦帝国推到死亡线上了!原因是秦始皇已经丧失了自我认识和判断的能力,他手下的大臣们又不能发表意见。
贾谊认识的局限在于他只看到了大臣的失语,但是,他认识不到大臣失语的原因是什么。大秦帝国一向不乏有识之士,他们看不出秦始皇晚年的种种过失吗?如果看出来了为什么他们不发表言论呢?大臣失语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皇帝制度。
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将皇帝置于权力的顶峰,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必须绝对服从皇权。这样,皇帝就高高凌驾于全体百姓与大臣之上,对话的基础已经不存在。这种制度的设计带有一种先天性缺陷,它存在一个至尊至贵的塔尖,高高坐在这个塔尖之上的最高统治者不受任何约束。任何制度都不应预设一个不受约束的统治者。没有谁的屁股摸不得!如果预设了这么一个最高统治者,它就可能成为这种制度的破坏者。
从历史上看,秦始皇取代的周王朝,周天子虽然是天下的共主,但是,周天子并没有直接控制天下的能力,周天子的统治是通过大大小小的诸侯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周天子是通过分权给天下诸侯来治理天下,由于分权,周天子的权力自然受到了限制。
至于商王朝,商代国君极重鬼神,商王的任何行事都要占卜,求得神的“指示”。因此,神权成为制约王权的一支重要力量,历代商王也要将权分给鬼神。
商王与周天子都要分权,这是商王、周王和秦始皇最大的不同。
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度与商、周都不同,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到地方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一人任免。大秦帝国虽然也重祭祀,但是,皇帝已经高高凌驾于一切之上,神权相对于皇权也被逼退了。
大臣们面对这样一个处于至尊地位的皇帝,毫无办法。国家政事的好与坏全凭皇帝个人的素质和品格。在这种制度之下,要求皇帝个个是明君太困难了。即使是明君,还会有前后的变化。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后期却贪图享乐,葬送了大唐江山,也葬送了自己。这类前明后暗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代不乏人。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葬送了大秦帝国,也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留下了一整套统治模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直到辛亥革命,才最终在形式上终结了皇帝制度。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帝王思想的完全清除尚需时间。
第三点,不施仁义。贾谊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秦始皇不施仁义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崇尚法家,二是遵循水德。
大秦帝国显然没有尽杀儒生,朝廷中还有儒学博士叔孙通。可是,秦始皇却非常喜欢韩非那一套法家的独裁专制理论。所以,法家的专制思想在秦始皇后期逐渐成为他施行独裁的理论基础。焚诗书,禁锢思想,都是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与支配。儒家的仁义完全不适合秦始皇的口味,儒家思想对巩固专制统治的巨大作用秦始皇完全不能认知。
水德说让秦始皇认为水德属冬,崇尚杀伐。所以,严刑峻法是水德王朝的特点。这种五德终始的理论严重误导了秦始皇,让他迷信刑罚。
第四点,尽失民心。贾谊论述大秦帝国尽失民心也是极其中肯的。
贾谊论秦始皇是从大秦帝国的速亡开始,因为大秦的速亡给汉代人的刺激实在太强烈,所以,讨论的出发点是秦朝速亡;而讨论秦朝的速亡又是以陈胜、吴广和山东六国力量的对比进行的,因为这最让贾谊惊叹不已。秦灭六国势如破竹,可见,秦国比六国强大得多;但是,强秦却败于陈胜、吴广。难道陈胜、吴广比六国还要强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