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字路口—找到人生方向感(第9/13页)

面对焦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能力不足,而能力反倒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不是吗?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只要不纠结,怎么都好办。

一轮轮叩问内心的咨询让毛迪彻底放松了,她告诉我,感觉自己开始有力量了。至于跳槽,“还是不跳的好,现在的工作平台还不错,有很多可以成长的空间,等我上升到能力瓶颈了,再考虑换工作。”毛迪很淡定地说。

我知道,几次咨询可以解决她暂时的焦虑,也会增长她处理焦虑的能力,但是回到原来的环境,各种影响重又出现,焦虑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是我并不会为此焦虑,我知道,每个人都会在焦虑中学会和自己相处。我告诉毛迪:

如果焦虑了,先问问那个淡然的自己在哪里。接纳自己,相信时间的力量。

接纳是为了专注,尝试是为了成长,拒绝是为了聚焦。

转弯看见

焦虑这味药有微毒,适度焦虑可保持精进节奏,过量不宜。如何避免过度焦虑: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学不会,学会接纳自己的无能,学会拒绝不能承担之重。说到最后,还是源于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使得自己能与焦虑和平相处。

职场越狱三步走

职场中经常有这样的困境:我们能做的不多,我们可以改变的很少,能力的成长缺乏导引,成就的实现缺乏机会,工作不是一无是处,却又似鸡肋让人为难。

这样的困境让很多人如坐针毡,如处牢狱,总在想着,如何能够“越狱”呢?这样的情况在一些职业中比较集中,比如医生、军人、警察、海员、演员、地质勘探等,这些职业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技术的追求,也满足了持续稳定的诉求,但另一方面,却又因为辛苦、压力、难以平衡家庭等原因,使得一些人难以持续多年,特别是在职业发展的前五年。

这不,医生来了。

医生的困境

医生护士是来找我做咨询的一类典型职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恐怕很多家长都没有想到,看上去不错的白衣天使,或许不是孩子喜欢的行当。学医的人都有这样的尴尬:拼命学了好多年,继续做医生十分艰难,转行做别的?又没什么可能。

刘正光就是这样的情况,医学博士,医生三年,男生。学历高、职业好,别人很羡慕。但我听到的,都是他的抱怨:太辛苦了,医疗力量不足,总是各种加班,有时候有危急病人就要连轴转。原来以为可以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做做研究,现在看来,坐诊看病的时间都不够用。职业的回馈也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好,单纯看收入也还可以,与付出的劳动比起来,又像是廉价劳动力。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压力,面临尴尬的医患关系,还要在医疗潜规则与内心良知之间接受拷问。

“赵昂老师,我不要你告诉我如何适应现在的工作环境。”刘正光推了推眼镜,“在来找您咨询之前,我已经反复思考过了,只要能有一点办法,我就不会再做医生了。我自学了一些职业规划的知识,我自己清楚我的兴趣并不在做医生上,而且从这个职业里,也拿不到让我满意的回馈。”

顿了顿,刘正光像是非常坚决地说:“我来找您咨询,就是希望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顺利地切换出去。有没有可能性?如果真的不行,我就死心了。”

看上去,他似乎已经做了很多功课,那么,他此时的想法是什么呢?

“正光,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打算?希望我怎么帮你?”我探询道。

他果然有想法,马上回答道:“赵昂老师,我对职业的不满已经很久了,之前我做了很多测评,也访谈了很多人,大致上有了几个方向:比如做管理咨询,比如做医疗销售,或者做互联网医疗的创业。每种方向都是若隐若现,有希望,有前景,又有风险。而且,我好歹学医学了这么多年,如果完全放弃又觉得弃之可惜。我知道,与我能做到的总有差距,一落实到行动上,就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了。这可怎么办?”

陷入职业困境的人如入监狱。我们暂且不去分析原因,原因很复杂,教育、制度、社会,各方面的原因都有,我们只说现状和应对方案。现状是:对职业发展清晰而不满意,感觉有更大的能量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更多可能,同时又对工作之外的环境情况知之甚少,没能力、没胆量出去。工作,对他们来说就像是监狱。

如何越狱呢?

适应还是第一步

“你为什么对适应现在的工作环境这么反感呢?”我并没有直接支招,而是问了一个触碰“雷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