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求学之路(第2/22页)

德国乐坛上还有许多名扬四海的音乐家以及乐队,比如班贝格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亚太弦乐四重奏、莱比锡音乐厅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小乐队等等。其中,亚太弦乐四重奏是由台湾音乐家李泰祥(代表作《橄榄树》,三毛作词)与德裔柯尼希教授应德国歌德学院之邀而组成的,乐队分别在台湾及东南亚各大城市巡回公演,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乐队中有一首歌的名字叫做《流浪者之歌》,是一个充满吉普赛风情的间奏,这首歌完全是三毛的心理写照,表现出了三毛内在的流浪特质,也正好与《橄榄树》遥相呼应。

德国人对于室内乐团以及室内乐有着特别的偏爱。弦乐器重奏在深得观众喜爱的同时,它作为家庭演奏乐器也深受欢迎。柏林十字山弦乐四重奏、梅罗斯四重奏、冯特乃三重奏、谢鲁比尼四重奏和曼海姆弦乐四重奏等都是德国著名的室内乐团。除了这些专业的小乐队外,爱好音乐的德国人还自发地组织了几百万个家庭小乐队,每当下班后或者在公休日,人们宁可不看电视,也要与亲朋好友们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音乐在德国已成为人们抒发共同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在德国现代化的都市之中,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街头进行艺术表演。他们一边手拉古老的风琴,一边自编自演,自弹自唱,给喧闹的都市增添了一种清新、古朴的色彩。

合唱一直作为德国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而存在,因此有着众多的爱好者。比起19世纪的典型男声合唱团,人们现在更喜欢混声合唱团。在德国不论是成人合唱团,还是儿童合唱团都是由其爱好者所组成的。

一直以来,古典音乐都是德国音乐的主流,不知是音乐造就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还是严谨认真的性格使得德国人爱上了古典音乐,正如宗白华所说的:“从艺术的观察上推测人生生活是什么,人生的行为当怎样。我们要明白生命创造的过程,可以先去了解艺术的创造过程”。在这一点上三毛的想法亦是如此。不过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也逐渐被德国的听众们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德国的爵士音乐主要是以自由爵士乐而闻名。世界上最优秀的长号演奏家之一是德国的阿尔贝特·孟格斯道夫。和其他的国家一样,德国的年轻一代们也热衷于摇滚乐,他们除了喜欢国际摇滚明星以外,也喜欢德国本土的明星。德国著名的摇滚乐团有“蝎子”、“王子乐队”等,都是世界上知名的乐团。在德国,年青人几乎每天都要听广播、唱片或是摇滚乐磁带。音乐把年青人凝聚在了一起,只要是有明星参加的露天演唱会,高达400欧元的昂贵票价就连中学生也不在乎。演唱会上,那变幻飘渺的灯光、震耳欲聋的喊声、歌声,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另一个世界里。

德国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音乐形式当属爵士乐,尤其是自由爵士乐。那么中国呢?质朴并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民歌必定首当其冲。

爵士乐,风靡欧美大陆,充满着奇特的异域风情,最早发源于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乡间土地,是被庄园主人奴役的黑人们在种植园田时“田间呼喊”而逐渐发展生成的。后来这些没有任何伴奏的演唱进入了城市,逐渐地被作曲家和演唱家们将其规范化并加入了乐队的伴奏,最后形成了商业化的爵士乐队,经过一系列的包装,爵士乐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中国传统的乡土民歌则与爵士乐的来源相差无几,它同样是来自于乡间农村,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所以大部分民歌的主题都是劳动或者男女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贴近生活,反映民生。爵士乐的特点是旋律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想唱就唱,即兴而发,形式活泼;民歌也是兴起即唱,不受束缚,唱时刚柔并济,富有磁性。两者初看是完全不相同的音乐风格,但又有共同点存在其中。比如,两者都是“原生态”歌曲,都来自于民间,最后传入城市。

德国人不仅喜欢听音乐,也想自己搞点音乐,或者是希望在此方面能得到深造。而三毛在这方面则是不用担心了,她是名副其实的才女,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歌词,那些歌词都是她人生的见证。好词自然要配好曲,这时被称为“西部歌王”的作曲家王洛宾出现在了因失去荷西而心中仍有淡淡悲伤的三毛面前,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歌曲,并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了西班牙、带到了撒哈拉。两人之间是否谱写了一段忘年之恋这是无法考证的,唯一知道的就是三毛因为王洛宾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这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