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求学之路(第4/22页)
北方浪漫主义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物象不是古罗马,而是身着银色铠甲、拿着黑色长矛的中世纪骑士幻想的传奇故事。大海、荒野、月亮和夜晚经常出现在浪漫主义者的画笔下,这是人们对自然无限能量和原始创造力的想象,在无限空间中将人们置于宗教意蕴的神秘边缘,以引起一种神秘体验,就好比三毛的冥想体验一般,“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灵魂叫人先从背后开始叫”,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三毛如是说。北方浪漫主义者对漆黑的墓地、沉重的灵柩、有着古朴光辉的十字架之类物体的描绘,传达着他们对生命终极的思考,那是中世纪关于腐朽和新生的超越象征。崇高的山岳和伟岸的橡树,往往与十字架、哥特式教堂组成宗教与自然的合一象征,不再以具体基督和圣母形象来象征宗教,而是化自然事物为象征。来中国展出的一些德国绘画作品中有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分别是《两个望月的男人》、《窗前的女人》和《秋日石墓》,这些都是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诠释了早期浪漫主义艺术的宗旨,“画家不应该只画眼前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终止画眼前之物”。在《两个望月的男人》中,两个身着“古德意志装”的男人背对观众寂寥地站立在一座小丘上,面向半空升起的苍白的明月。画面疏影朦胧,非常具有中国宋朝水墨画的意境。但画中显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更具有德国文化神秘主义和玄思的特点,它体现出了一种关于经验和超验的关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者内心的深刻矛盾。一方面明知无法超越现实世界的变化,但在精神上却回避此岸的现实人生而去祈求不可得的彼岸无限,哪怕这个彼岸是虚无缥缈的。失去了寄托的偶像只能借助于自然与人文历史的遗迹去幻想,而这种自然和遗物的多变以及模糊的含义,就给德国浪漫主义罩上多神论的玄虚的幽幽光环。荷西死后,三毛经常做着相同的一个梦:梦中矗立在三毛面前的是一座空旷而阴暗的大厦,在她的周围围绕着无数的像影子一般的人,天降大雾,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哪里都看不到荷西,自己像个行尸走肉一般漫无目的地走着,直到眼前出现了一个银灰色的通道,一直通往一个弧形的洞。蓦地,三毛被吸进了通道里去。对于三毛来说,荷西就是那个寄托的偶像,只不过已经失去了,于是三毛只能用幻想来安慰自己,这是一个典型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梦。
如果说中国的绘画方式趋于感性,那么西方的绘画方式就趋于理性,尤其体现在设计上,而现代设计则起源于德国。在包豪斯的体系中绘画与设计是相互融合的,这里将画面分解为点、线、面三个部分,全部抽象出来,系统而又全面地理性研究其在画面构成上的规律与法则,令初学者易于把握。在色彩上亦是如此,同样进行了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并将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也融入到画面的分析中,以求效果最佳。相比之下,中国的绘画方式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完全凭借感觉即可。曾听说东方艺术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说法虽然很极端,但也不无道理,毕竟中国绘画那种寄情于山水、飘逸洒脱的感觉是西方绘画怎么也学不来的。同样的,作为西方绘画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与浪漫主义对于我们当下的油画创作,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德国浪漫主义绘画把理性而严谨的作风与抒情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德国表现主义气势恢弘、神秘幽邃以及桀骜不羁的画风,也是对我国传统的温柔含蓄、中庸画风的一种补充。
绘画在三毛心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亚于写作,因为当年将颓废了四年的三毛带出自闭阴影的是一副画,一张表现战争的油画作品。拿枪的百人骑兵队和印第安人在交锋,战马倒地了,白人中箭了,红人在嚎叫,篷车在大火里熊熊燃烧……三毛决定了,她要学习这种画法,油画的画法,而她拜的老师,正是顾福生,这个被三毛称为“一种温柔而可能了解你的人”、“擦亮了我的眼睛,拉开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经自愿淹没的少年时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师”,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发现三毛文学天赋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三毛少年时期的阴郁生活才出现了一丝曙光。
优雅的仲夏夜之梦——德国诗歌与童话
“文学的美,终其一生,将是我追求的目标了。”
——三毛
三毛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书籍的爱好,而在文学方面她也有着极高的天赋,很小的时候,三毛就读完了《红楼梦》,并把当时市面上的世界名著看了个遍,再加上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方面,三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那时起她已经明确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