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时令节日习俗谈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由春夏而秋冬,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人们天天过着刻板的生活,做着刻板的工作,一成不变,这就未免太单调、太枯燥了。因此,我们的老祖宗,想出些调剂的方法,按着时令,配合相当的娱乐和饮食享受,来提高人们生活的乐趣和工作的积极性。此中多少有些意义,固不能把它一笔抹煞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旧社会对于春节,非常重视。元旦,家家门上贴着春联,大都是些吉祥话,如“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又“大好家庭融淑气,改良社会发新机”等。人们按惯例向亲朋拜年,备着梅红名片,这种名片,都是木板印的,欧体工楷,很是精雅,藉以联络感情。
春节,厅堂上悬挂祖宗的遗像,香花供奉,以寓追远系念之意。这些遗像,称为喜神,不仅子孙向之叩拜,即来拜年的亲友,也须先向这些喜神致以敬礼,然后相与揖让道贺。主人献茶,茶碗有托,置着两枚橄榄,称元宝茶,实则橄榄和元宝绝不相涉,而样式亦各不相同,不知从何说起。茶后,又莲心桂圆汤,祝对方连生贵子,这具有封建性的腐朽观念,是不足取的。
家庭的新年娱乐,有掷骰子之戏,一称掷状元红。状元为科举廷试的首魁。骰子凡六面,第四面的点子特为红色,状元红,大概指此而言。据考,骰子始于唐代,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宫闱间掷骰子,明皇屡在四点上获胜,他的宠臣高力士,便把四点涂成红色。有的说,用红豆嵌入骰子,益显色彩,温飞卿因有“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的妙词,原来红豆有相思子的别称。
儿童们都希望新岁的来临,不但有好东西吃、新衣服穿、奇巧的玩具玩乐,并且还有一笔额外的收入,就是家长和亲戚们给予的压岁钱。这种钱都是青铜的,有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浑圆厚实,个个精良。儿童们得了钱,纳入“扑满”中。扑满为一种陶器,作罐儿形,开着一缝,制钱投满了,把它打破,取出一大笔钱,这就是扑满名称的由来。
旧俗,每逢立春,举行迎春典礼,民国成立,此制便废。但一九二六年,岁值丙寅,我在苏州,这年忽奉省令,恢复迎春旧例。当时我赴玄妙观前,一瞻其盛。典礼有仪仗队,向导者击着铜钲开道,次为警士,手执纸制的春球,五彩缤纷,很为悦目;又次为锣及大小旗伞,亭中有碑,写着:“丙寅年,太平春”;其后则铿锵的军乐,戎装佩着指挥刀的骑巡,容颇威壮;再后为一大彩亭,供值年太岁的芒神,神为纸扎,简陋得很。又有所谓春牛者,庞然长四五尺,首赤背青,胫黑蹄白,用一竹架,以纸糊之。末为参与典礼的绅士及官员的肩舆,周行热闹市区一匝而止。此礼越年即罢。“迎春典礼”,现已成为历史名词了。
宋人范石湖曾经这样说:“新年第一佳节,厥惟元宵。”元宵为旧历之正月十五日,又名灯节,当然以灿灿华灯,为唯一点缀。人们为了珍惜这个景色,觉此仅仅只此一宵,瞥眼即逝,尚不满足,便前展后延了数天。十三日为上灯日,十八日为落灯日,俗称“上灯圆子落灯糕”,藉此佳节,进粉汤圆,啖糖年糕,眼福并兼口福,更助人们的乐趣。又复敲锣打鼓,喧阗一堂,名为闹元宵,无非为今岁事业焕发的先兆。儿童们此时更为欢乐,看看走马灯,牵牵兔子灯,又把纸儿扎成骏马的头部,中燃红烛,缚在儿童的腰间,在广场走动,明晃晃的烛影,从薄纸中透出光来,藉以照路,盘旋左右,无不如意,也算控骑策蹇了。
上海的徐园,一名双清别墅,为私人徐棣山所建。初在沪北老闸唐家弄,每逢元宵前后,张灯供客夜游,那灯儿是雇巧工制的,玲珑透剔,无奇不有。且年年不同,岁岁各异,颇能引人入胜。并有曲会、画会、梅花会,又制灯谜,由游客随意猜射,猜射中了,奖以画册文具。此后才由孙玉声等结成萍社,有陆澹安、谢不敏、王毓生、徐行素、蒋山佣,为“萍社五虎将”。他们悬灯谜于文明雅集,再移至大世界游乐场,社友扩至数百人,进步书局刊成《春谜大观》一书。孙玉声所著的《海上繁华梦》说部中,也涉及徐园鸿雪轩的焰火花炮,张灯悬谜的盛况。
刘公鲁为刘聚卿观察的哲嗣,家富收藏,除极负盛名的唐代古物大小忽雷(乐器)外,又有汉宫灯四座,建昭雁足灯、黄山第四灯、汲绍家行灯、永建吉羊灯,四灯均属铜质,古气磅礴,而题识以雁足为最多。平时装贮楠木匣中,逢到元宵,燃点与客同赏。
落灯吃了糕,二月初二,又复吃糕。糕和高高兴兴的高字谐音,因此大吃而特吃,作为好口彩了。且世俗称这天所吃的为撑腰糕,说是吃了身体健康,腰脚硬朗。实则这种说法,是信口道来,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