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1】(第44/46页)
【37】 卢梭偷了朋达尔小姐一条丝带,被发现后,竟一口咬定说是女厨玛丽蓉偷来送给他的,使这位姑娘有口难辩,成了他的谎言的牺牲品。此事对卢梭性格的影响极大,使他终生受到良心的谴责。请参见卢梭:《忏悔录》,第2卷。——译者
【38】 卢梭信奉的格言:“我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真理。”1759年3月18日卢梭决定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专门刻了一方镌有这句话的图章。——译者
【39】 关于良心比理智更能导人于善,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有一段著名的话:“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是蒙昧无知然而是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绳的理智可悲地做了一桩错事又做一桩错事。”参见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卷,第417页。——译者
【40】 《尼多斯神庙》是孟德斯鸠1725年发表的一部作品,书中有许多渲染色情的描写,遭到当时的人们的批评。——译者
【41】 着重号是原有的。——译者
【42】【43】 着重号是原有的。——译者
【44】 着重号是原有的。——译者
【45】 1764年卢梭开始写他的《忏悔录》时,年五十二岁。——译者
【46】 引自意大利诗人塔索:《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第二章,第22段。原诗咏的是少女索福洛尼娅为了救基督徒,毅然把别人犯的罪说是她犯的。——译者
【47】 1765年9月6日夜,莫蒂埃部分居民扔石头袭击卢梭的住所。关于此事的经过,请参见卢梭:《忏悔录》,第12卷。——译者
【48】 石头袭击事件发生后,卢梭的朋友们催促他接受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到英国居住。1766年1月4日,卢梭由休谟与德吕兹伴随离开巴黎,于1月13日到达伦敦。——译者
【49】 卢梭于1765年9月12日到圣皮埃尔岛,同年10月25日离开,只在该岛住了六个星期。——译者
【50】 指黛莱丝·勒瓦赛尔。——译者
【51】 着重号是原有的。——译者
【52】 此处的“女管家”,即前文的“伴侣”黛莱丝·勒瓦赛尔。——译者
【53】 《自然分类法》,瑞典博物学家林内(1707—1778)的一部主要著作。——译者
【54】 拉封登(1621—1695):法国诗人、寓言故事作家;《哈巴谷书》为《圣经·旧约全书》中的一书。这里卢梭有误,据路易·拉辛(《让·拉辛评传》)说,拉封登最欣赏的是先知巴录的《巴录书》。——译者
【55】 指希腊神话故事中率领“阿耳戈”号船上的勇士去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译者
【56】 卢梭1765年到圣皮埃尔岛,至1777年夏写作本文,其间只相隔十二年。——译者
【57】 在这里,卢梭记错了;不是在《爱弥儿》中,而是在《忏悔录》第5卷中:“在任何事情上,我都是不能容忍他人的约束和强迫的;即使是令人快乐的事,若硬要强迫我去做,我也是不愿意的。据说,在穆斯林那里,天刚亮,就有一个人在大街上吆喝,叫男人尽自己对妻子的义务。我可不是那么听话的土耳其人:我不会听他的命令在这个时候干那种事。”(卢梭:《忏悔录》,巴黎“袖珍丛书”1972年版,上册,第293页)——译者
【58】 舒瓦瑟尔(1719—1785):法国政治家,曾担任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和陆军大臣。——译者
【59】 卢梭晚年在写作《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这段期间,尽管生活和心理方面已相对稳定,下笔为文,条理清晰,但他的思维,尤其是在对人(包括他的少数几个挚友)的看法上,仍未完全摆脱过于偏执的状态,他对穆尔杜的看法就是一例。穆尔杜始终是他的一个值得信赖的忠实朋友。在卢梭离世前不久——1778年3月15日,穆尔杜还带着他的儿子皮埃尔去他家看他;他把他的《忏悔录》和《对话录》的稿子交给穆尔杜,并要年轻的皮埃尔允诺:如果他的父亲没有完成交办的任务就去世,他要替他的父亲继续完成。(见特鲁松:《卢梭传》,李平沤、何三雅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05页)——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