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1】(第43/46页)

【17】 卢梭在他的《对话录》第二次对话的一条脚注中说:“那些迫害我的人惯用的手法是:拿我作牺牲,来满足他们发泄仇恨的心;让他们的仆从去干坏事。最后把责任推在我身上。他们用这种手法,先后把《自然的体系》(霍尔巴赫著——引者注)和《自然哲学》(德·萨勒著——引者注)以及陶穆瓦夫人小说中的那条注释说成是我作的。”(卢梭:《对话录》,弗拉玛尼翁1999年版,第316页)——译者

【18】 指在公众中讹传的卢梭的“死讯”。——译者

【19】 圣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基督教神学家。——译者

【20】 梭伦(公元前640—前558):古希腊政治家,雅典的立法者,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译者

【21】 指1757年12月卢梭与埃皮奈夫人、格里姆等人发生龃龉,忿而搬出退隐庐后,到他撰写这篇《散步》之时的20年。——译者

【22】 在《爱弥儿》中,卢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辟,与此处的这段文字异曲同工:“即使哲学家们有发现真理的能力,但他们当中哪一个人对真理又感到过兴趣呢?每一个人都知道他那一套说法并不比别人的说法更有依据,但是每一个人都硬说他的说法是对的,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在看出真伪之后,就抛弃自己的荒谬的论点而采纳别人所说的真理,这样的人在他们当中是一个也没有的。哪里找得到一个哲学家能够为了自己的荣誉而不欺骗人类呢?哪里去找在内心深处没有显扬名声的打算的哲学家呢?只要能出人头地,只要能胜过同他相争论的人,他哪里管你真理不真理!最重要的是要跟别人的看法不同。在信仰宗教的人当中,他是无神论者,而在无神论者当中,他又是信仰宗教的人。

经过这样的思考之后,我得到的第一个收获是了解到:要把我探讨的对象限制在同我有直接关系的东西,而对其他的一切则应当不闻不问;除了必须知道的事物以外,即使对有些事物有所怀疑,也用不着操我的心。”(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下卷,第381页)——译者

【23】 指1728年3月14日傍晚他决定离开日内瓦,独自一人开始流浪生活。这一年,卢梭只有16岁。——译者

【24】 指孔菲涅翁的朋维尔劝导他信奉天主教。“这位神父是个专家,善于把脱离基督教的人转变为天主教的教徒。”(特鲁松:《卢梭传》,李平沤、何三雅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页)——译者

【25】 费讷龙(1651—1715):曾任康布雷主教和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布尔戈涅公爵的师傅。——译者

【26】 指1740年初他怀着忧伤的心情辞别华伦夫人,离开夏梅特后,再次混迹社会,先到里昂,后来又到巴黎。——译者

【27】 指1750—1755年卢梭相继以两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不平等》)登上文坛以前。——译者

【28】 指在他的朋友杜宾·弗兰克耶主管的梅斯和阿尔萨斯财政区税务局出纳处担任的职员工作。——译者

【29】 指他的两篇论文,尤其是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发表之后,原本默默无闻的卢梭,一夜之间便声名鹊起,但接着又给他招来许多麻烦,与包括前波兰国王斯·勒辛斯基在内的知名人士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译者

【30】 指1762年发表在《爱弥儿》第4卷中的《一个萨瓦省的牧师的信仰自白》这篇被伏尔泰视为“可以单独用软羊皮装订起来”的文字,详细陈述了卢梭的全部宗教思想和宇宙观。——译者

【31】 指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格里姆及霍尔巴赫等人。——译者

【32】 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上卷,第369—376页;下卷,第377—457页。——译者

【33】 指他的《爱弥儿》出版后,那些撰文批驳和动用法律手段迫害他的人,如巴黎大主教、巴黎高等法院和他从前的朋友——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译者

【34】 指篇首所引梭伦晚年常吟诵的那句诗:“我活到老,要学到老。”——译者

【35】 普鲁塔克(约公元50—125):古希腊史学家。——译者

【36】 洛西埃教士,卢梭于1768年与他相识于里昂。洛西埃是里昂王家科学院院士,自1771年起,担任《物理学和博物学学报》主编。——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