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知青(第26/31页)

想明白了这样一些道理之后,对于周总理就依然崇敬了。

除了周总理,知青一代非常崇敬的,还有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如果进行一次知青一代中的民意调查,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除了周总理,彭德怀必是第二个备受崇敬的人物。

一代知青崇敬他,是由于他在延安保卫战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赫赫战功,更是由于他刚直不阿,为民请命,不怕丢官,敢讲真话的品质。

对于知青一代,中国的革命史,的的确确是一部充满英雄色彩的史诗性历史。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一段历史,总之,它都是史诗性的历史。总之它是充满英雄色彩英雄主义的历史。总之,谱写那一页历史的杰出人物们,起码像希腊神话中的俄底修斯们一般,若完全抽掉政治因素,也依然具有美学意义上的不可重复性,不可比拟性,以及可歌可泣的传奇性……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知青一代看后继政治家们的目光、标准是很不容易降低的。

所幸知青一代就要老了,下一代会有下一代客观公正的标准,会以下一代愿意的目光看……

七、知青与时尚

总体而言,知青一代,与时尚基本无关。

时尚无非两类——文化的,或物质的。文化时尚意广容杂。从听西洋交响乐到逛庙会,从因足球生气的男人到文眉涂眼影涂指甲油的女人,都算是。千般百种,雅俗并存,举不胜举。物质时尚却相对单纯得多,再怎么花样翻新,似乎也永远摆脱不了衣、食、住、行四大方面。而且,受着各自经济基础的制约,分野也是很巨大的。某些时尚注定了从来都只不过是富人们的时尚,平民和穷人们可望而不可即。以他们的眼看,不是时尚,而是富的标准。比如名车、别墅和出国旅游。某些平民和穷人的时尚,常被富人们嘲之曰“心理需要的冰淇淋”,比如假首饰和仿名牌。仿名牌其实也就是伪名牌的另一种说法。

时尚的追随者们往往又以年龄划类,比如青年的时尚、中年的时尚、老年的时尚。

就当前而言,同居和未婚而孕是青年“时尚”之一种;婚外恋和离婚是中年人的“时尚”之一种;为下一代、下下一代全心全意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老年人的“时尚”。

“小蜜”是老板的时尚;“傍款”是靓妹倩女的时尚;考“托福”是大学生的时尚;“炒”新闻是记者的时尚;签名售书是作家的时尚;“跑官”是“公仆”们的时尚……

许多种社会现象,最初可能会受到非议,最终却会变为时尚,形形色色的人们仿之效之唯恐不及,唯恐落伍。中国如此,世界也差不多如此。

知青一代的青年时期,当然也就是我的青年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允许时尚滋生的国家。一切或可称得上时尚的事物,刚露端倪,还未形成现象,便被“革命”的剪刀毫不留情地齐根剪除。往往接着刨出根来,踏之唾之,以儆效尤。

我使劲儿想,归纳了以下几种,不知算不算知青一代的青春时尚。

(一)“思想汇报”。当年曰人除了血肉之躯,另有三大政治生命,且宝贵过血肉之躯——入队、入团、入党。入不了队则入不了团;入不了团则入不了党。而入不了党,则意味着有一件比生命本身要紧得多的事一辈子也没完成。所以入队也是相当要紧的。若小学六年级了居然还没戴上红领巾,不仅家长觉得脸上无光,自己也觉得仿佛是“异类”。

所以,当年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人,写“思想汇报”是常事,是普遍现象,是“政治时尚”。

学“毛著”同样是,“斗私批修”“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也是。

当年文化便是政治,政治全面文化化,充满在中小学课本的字里行间。故这一种“政治时尚”,也可以认为便是当年的“文化时尚”。

(二)由于塑料工业的产生,塑料头绳代替了女孩儿们传统的毛线头绳;塑料凉鞋将女孩儿们一向穿的布底扣襻鞋从商店柜台挤下去;“涤卡”“的确良”被视为比“平纹布”“斜纹布”更高级的衣料……大概,这些便是知青一代当年的物质时尚了……

(三)“文化大革命”中,少女穿男装,学生穿无章军装,“消灭”长辫子,全国“一刀齐”,更是风靡不衰。实在难分究竟是文化的、政治的,还是物质的时尚。或可认为是集三者之大成的“综合时尚”。

(四)“上山下乡”运动初期,许多学生争着到离城市最远、交通最不便、自然生存环境最恶劣、人烟最稀少的地域去,曾是一种由衷追求的时尚。而且,一旦去了,接着就比赛谁坚持不探家的日子最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