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快生速死(第2/4页)

我们的一位理性经济学家朋友专注于研究个人和公司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总的来说,就是研究人们的决策,但分配有限资源的需求并不仅限于人类——无论是单细胞细菌、罗特韦尔犬、孟加拉虎还是玫瑰,每一种生物体都必须做出权衡。研究结果表明,人类面对的权衡与所有物种面对的权衡是一样的。

为了理解各种生物体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生物学家建立了一套强大的理论,叫作“生活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此理论针对以下问题:动物个体应该生长发育多长时间以后才能开始繁衍后代?该动物在后代出生后是否应该分配资源以抚养后代?如果应该,那么该动物在让后代自谋生路之前应付出多少亲代投资?

根据生活史理论,所有有机体生命中的根本任务分可为两大类:存续努力(somatic effort)和繁殖努力(reproductive effort)。存续努力是指动物用于维持身体健康的能量,繁殖努力是指用于复制有机体基因的能量。你可以把存续努力想象成把钱存进不断增长的银行账户中;而繁殖努力就像从那个银行账户取钱,用于复制个体的基因。正如人们存钱并不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个很大的银行户头一样,动物在存续努力方面的投资也不仅是为了保有强大的身体。相反,在存续努力上的投资就是在未来繁殖上的投资。如果现在建立一个大账户,未来就可以更成功地繁衍后代。

生活史理论强调,所有的动物本质上都在做出同样的权衡。在任何一个时点,你、你的宠物猫或是窗外筑巢的麻雀,都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存续努力或是繁殖努力。

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权衡,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生命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ies)。有些动物采用“慢”型生命史对策,它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进行存续发展,然后再进行繁殖。有些动物则采用“快”型生命史对策,在存续上稍作投资就尽快开始繁殖。例如,马岛猬(产于马达加斯加,与刺猬相似的哺乳动物)就属于快型,它们出生后40天就能达到性成熟。一旦获得了繁殖能力,它们就成了多产的生育机器,产出一窝窝的幼仔,最多时一胎可以产32只。而大象就属于慢型的一类,它们达到性成熟的时间比马岛猬长100倍。具有繁殖能力以后,大象可能还要再等很多年才开始正式繁殖;而等到它们终于开始繁殖的时候,它们一次只能生产一个后代,然后又要再等很多年才会给小象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

人类在生活史方面跟大象更相似。我们在存续发展方面投资巨大,必须耐心等待性成熟。即使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可能也要再等几年或几十年才会有孩子。和大象一样,我们通常会投入大量精力抚养有着大大的脑袋的婴儿。历史证明,如果没有母亲和父亲提供的资源,这些无助的小家伙就无法茁壮成长。

事实上,对于大象、人类和任何后代数量相对较少的动物来说,努力繁殖的意义不只是交配。成功的繁殖还要细分成两种完全不同的任务:择偶努力(用于夺取地位、吸引配偶和交配)和育儿努力(用于确保后代能够生存,并繁殖他们自己的后代)。

生活史的三个阶段

根据生活史理论反观人类,我们的一生也遵循着可预期的发展顺序。我们的生活史也可以划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各以一种努力为主要特征:存续努力、择偶努力和育儿努力、这些阶段有助于说明在我们人生的不同时期的优先偏好和心理都经历着怎样的变化。事实上,在特定的生命阶段,都有特定的次级自我来指引我们的选择。第2章提到的发展金字塔说明,随着我们不断成长、成熟,每个次级自我都在前一个次级自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所有动物都必须生存、成长,然后才能繁衍。第一生命阶段的存续努力为未来的择偶努力提供了必需的发展基础。在最初的阶段,孩子们会长身体,健全免疫系统,开始学习建立社交网络的社交技巧。在存续阶段,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和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占主导地位。此时,蹒跚学步的幼童对陌生人尤其警惕(这类恐惧在他们2~3岁时达到顶峰),他们也不喜欢品尝新奇的食物,常常日复一日吃同一种食物(孩子会喜笑颜开地欢迎第1 000个花生酱三明治,但是会很讨厌以前没吃过的核桃和菠菜)。孩子们要过很久才开始琢磨交朋友的事情,这时社交型次级自我就走上舞台,宣告生活史第二阶段的开始。

如果你有个十几岁的孩子,或者你能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那么你将知道在涉及择偶努力时,你也曾躁动不安。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择偶努力都在其青年时期达到顶峰,从十几岁一直持续到二十八九岁。在纯真无邪的小学阶段过后,择偶努力突然开始占据中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是不是受欢迎?长得好看吗?其他同学喜欢我还是看不起我?我够不够出众,能否引起别人的注意?还有一个终极的问题:我能不能约到历史课上那个迷人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