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冥想的间谍(第4/6页)
他开始在单位为他的下属提供课程。然后在1952年,他在仰光成立了国际冥想中心。至1971年乌巴钦去世那年,冥想已经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的精神练习——就像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寺庙。乌巴钦的方法是将所有教学集中在为期十天的课程中,之后学生便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并自己进行冥想。
根据约翰在他的日落布道中所讲,乌巴钦的第一个学生是一名火车站站长。乌巴钦在缅甸的一个偏远地区旅行时,曾和当地唯一的车站站长一起向一位著名的隐士僧人致敬——他是一位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阿罗汉或开悟者。他们看到了一根高秆,顶端有一个由竹叶制成的巢状小屋,僧人已经在那里冥想了好几天。一扇小门打开,一团苍蝇出来了,然后阿罗汉伸出了脑袋。
“你在寻找什么?”他问道。
“涅槃。”乌巴钦回答道。
“你打算怎样获得它?”
“通过认识无常。”
“很棒。然后将其教授于人。”阿罗汉说。然后他关上门,继续冥想。
乌巴钦立即命令站长采取莲花坐并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接触皮肤的位置。一种新的传统诞生了。
随着冥想的普及,这种做法传播到了西方。约翰是乌巴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他授权约翰去教授,特别是在欧洲。
“那么,大师,你了解西方人,希望您不要觉得被冒犯。”我告诉约翰,当我被叫到他的平房报告我在冥想方面的进展时,我唯一一次被允许打破止语的戒律,“我告诉你,这些日子里,我没有冥想过一分钟。我的思绪并没有专注于我的鼻子,而是发散到了四面八方,从重新粉刷我在国内的房子,到扩建我的书房。我没有思考呼吸,而是在考虑写作的内容,以及我在这里多么愚蠢。当你告诉我们想到喉咙时,我想到了掐住你的喉咙,因为你迫使我忍受这种折磨。当你说‘腿’时,我会想到这里所有泰国女人裙子下面的腿,甚至是后排那个丑陋女人的腿。”
约翰笑得很开心。“不要失去希望,”他说,“这些事情是暂时的。它们会结束的。也许几个世纪以来,你的思想从未被控制过。难道现在,您希望一下子在几天之内掌控它吗?等待,再等一下,继续认识无常。”
我真的不得不嘲笑这个想法,在“我的前几世”我的思想从未被运用过。但谁知道呢?这可能是真的。我一直喜欢佛教的宽容——没有原罪,没有西方人背负的压力,即将我们的文明融合在一起的黏合剂:负罪感。在佛教国家里,没有任何东西是特别应该受到谴责的,没有人会指责你做任何事情,没有人向你布道或试图给你一个教训。因此,在这些国家生活非常愉快,许多寻求自由的年轻西方旅行者在那里感到放松。
佛教让你平静,它永远不会要求什么——也不要求你成为一名佛教徒。在各种戒律中(有趣的是,它禁止人们吹嘘在冥想方面取得的进步),有一条是禁止僧侣向没有自发提出要求的人传授宗教信仰。佛教总是让你成为你喜欢的样子。它说不要杀生,但每个人都会杀生。那杀人犯呢?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的来世将遭受磨难。没有人到处强加正义。这不取决于我们。因此,慈善不是道德义务——恰恰相反,通过帮助穷人可以帮助自己摆脱恶业;照顾麻风病人可以为自己救赎,为来生积福。你邻居的房子烧毁了吗?肯定是他前世做了坏事。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农业社会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社会接近自然,需要解释它的绝对残酷。自然界中没有正义,没有计算。那为什么要从人的自身寻找正义,毕竟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于是,佛教没有征服的愿望,没有使命感;它不寻找灵魂。你想成为佛教徒吗?去吧。随便。这就是他们从未教过冥想的原因。今天的佛教传播主要是西方皈依者在践行,他们在世界各地设立了佛教中心来传播这种宗教,这绝非偶然。
如果佛教理念的核心被认真对待,并实现其终极目的,就是对公民社会的否定,显然,也是对进步的否定。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人类无法逃脱因果法则,那么唯一的救赎就是对生活漠不关心(通过冥想逃离生与死的可怕循环),一切都无关紧要,一切都是无用的,一切都应该停止。这是一种极端悲观主义的幻想,导致虚无主义的后果。
如果所有人都将这些想法发挥到极致,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真正的佛教社会只会停滞不前。事实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社会存在过。那些存在的东西因极度宽容的制度而幸存下来:他们把冥想留给了僧侣(通常是留给他们中间不那么具有天赋的人,更聪明的人则专注于教义),他们让人们通过捐款支持寺庙来“积累福报”。凡人仍旧遵循自然生活,而僧侣树立了榜样,提醒他们记住所有他们无法追求的美德。这样就创造了一种平衡,使社会向前发展,忘记教义的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