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和《警钟》 第四章(第10/11页)
至于我个人,不论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是成功还是死亡,我希望我能分担你们的命运。再见,但愿我们不久便能见面。
米·巴枯宁
1 巴枯宁于1849年5月因参加德累斯顿起义被捕,关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监狱中,后被引渡回俄国,1861年从西伯利亚潜逃,经过日本、美国到达伦敦,这是他在逃亡途中写的信。
2 斯拉夫派诗人。
3 关于巴枯宁,见《往事与随想》第四册《萨佐诺夫》一章。——作者注按:这里的第四册指第五卷。
4 艾吕扎尔是巴枯宁在1842至1848年使用的笔名,当时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句纲领性的话。
5 萨克森公国的监狱,德累斯顿当时属于萨克森公国,巴枯宁因领导起义被捕后,关在这里。
6 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间罗马和迦太基的战争。
7 1848年5月31日至6月12日在布拉格举行了斯拉夫人代表大会,巴枯宁参加了大会,站在激进的左派一边。但大会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他们提出了在哈布斯堡王朝庇护下建立斯拉夫各国联盟的主张。
8 法国共和主义政治活动家。
9 1847年11月29日在巴黎召开了纪念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纪念大会,巴枯宁在会上发表演说,号召俄国人民与波兰人民联合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10 法国革命活动家,二月革命后成为临时政府成员。
11 指1848年3月末巴枯宁为了发动波兰人举行起义,前往波兹南。但由于柏林警察当局的阻挠,他没有到达目的地,于5月折回布拉格,在那里参与组织斯拉夫人大会。
12 我曾对科西迪耶尔的朋友开玩笑道:“请你们转告他,巴枯宁与他的不同就在这里;科西迪耶尔是个杰出的人才,但是最好在革命前夕把他枪毙。”后来,1854年在伦敦,我向他提到了这事。这位流亡的警察局长只是举起大拳头,像打木桩似的朝自己结实的胸膛捶了一下,说道:“巴枯宁压在我这儿……这儿!”——作者注
13 温迪施格雷茨(1787—1862),奥地利陆军元帅。1848年率军镇压布拉格革命和维也纳革命。
14 1848年6月温迪施格雷茨指挥奥地利军队攻打起义者时,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互相射击时,温迪施格雷茨的妻子正走到窗口,以致被流弹击中身亡。
15 牟利罗(1618—1682),西班牙著名的巴罗克派宗教画家。
16 当时的第三厅长官。
17 按照基督教规定,神父对教徒所讲一切均应严守秘密。
18 巴枯宁于1851年夏向沙皇呈交的是一份“忏悔书”,他怕它会引起革命者们的不满,因此一直掩盖这事,在给赫尔岑的信中只说这是“一封坚定而勇敢的信”,因此赫尔岑才会在这里把它说成“报刊社论”。
19 内皮尔(1786—1860),英国海军将领。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对俄国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构成了威胁。
20 俄国的反动大官僚。
21 指尼·尼·穆拉维约夫,这是个怪人,既民主又专制,既是杰出的探险家,又是个大官僚。
22 米哈伊洛夫(1829—1865),俄国诗人和政论家,因散发革命传单被捕,后死在流放地。
23 1861年起任东西伯利亚总督的一个官员,这年6月他批准巴枯宁前往阿穆尔河旅行,巴枯宁便利用这次机会逃走。事后科尔萨科夫受到严惩。
24 巴枯宁到达伦敦后,与赫尔岑逐渐产生了矛盾。1862年2月,巴枯宁在《警钟》的附刊上发表了《告俄国、波兰和一切斯拉夫族友人书》,宣称当前的任务不仅是宣传,主要应是进行实际的革命活动,如成立小组,组织党派,建立起义的准备工作等。同时巴枯宁还企图成为《警钟》的“第三个出版人”,实际干预《警钟》的编辑工作、反对赫尔岑以宣传为主的方针,主张使刊物成为运动的领导中心等。对这一切冒险主义的做法,赫尔岑作了坚决抵制。在1863年波兰起义前夕,这些矛盾加深了。
25 弗里奇(1829—1890),捷克政治活动家和作家,参加过1848年的布拉格起义,1858年后流亡在伦敦等地,创作主要为诗歌。
26 法国天文学家。
27 在与人争论时,巴枯宁一旦头脑发热,会冲着对方声色俱厉地破口大骂。要是别人,这一定不能得到原谅,但大家原谅巴枯宁,我首先就会原谅他。马尔季亚诺夫常对我这么说:“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这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小姑娘,怎么能对孩子生气呢!”——作者注
28 赫尔岑当时在伦敦的住处。
29 在罗马尼亚东北部,当时为摩尔达维亚首府。
30 法国通俗小说家普雷沃(1697—1763)的小说《德·格里欧骑士和曼侬·列斯科的故事》中的人物,一个轻佻的女子,几次与人私奔,最后被流放美洲。这里显然是指那个送信的人并无坚定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