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阁楼的房子
(画家的故事)
这事发生在六七年前,当时我住在T省某县地主别洛库罗夫的庄园里。别洛库罗夫是个年轻人,早晨起得早,穿一件腰部带褶的外衣,每天晚上都要喝啤酒,老跟我抱怨,说他处处得不到人家的同情。他住在花园里的厢房里,我则住在地主老宅的大厅里。大厅有许多圆柱,除了我睡的一张宽大的长沙发以及我摆纸牌作卦的一张桌子外,再没有别的家具。里面的几个老旧的阿莫索夫壁炉[54]不停地发出嗡嗡声,哪怕晴天也不例外。遇上大雷雨,整座房子便震颤起来,似乎要轰的一声塌下来,粉身碎骨了。特别在夜里,当十扇大窗被闪电照亮时,令人胆战心惊。
我这人生性懒散,万事不管,这也是命运使然。一连几个小时眼望窗外的天空、飞鸟和林荫道,阅读给我邮寄过来的书报,要不就睡觉。有时我外出,找个地方游荡,很晚才回来。
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我无意中走进一处陌生的庄园。太阳躲起来,黄昏的阴影在扬花的黑麦地里伸展开去。两行又高又密的老云杉,像两堵望不断的墙,形成了一条幽暗而美丽的林荫道。我轻松地越过一道栅栏,顺着林荫道走去,地上铺着一俄寸[55]厚的针叶,走起来有点儿打滑。四周寂静、昏暗,只有在高高的树梢上,不时跳动着明亮的金色光芒,在蜘蛛网上变幻出彩虹般的色彩,针叶的气味浓烈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我拐了弯,来到一条长长的椴树林荫道。这里同样是一片荒凉而古老的景象。隔年的树叶在脚下哀伤地窸窣作响,暮色中树木阴影幢幢。右侧的一座古老的果园里,一只黄莺懒洋洋地、有气无力地在歌唱,想必它也上了年纪了。到了椴树林荫道的终点,过去便是一幢白色的带凉台和阁楼的房子,眼前忽然出现一座庄园的院落和一个水面宽阔的池塘。池塘四周绿柳成荫,有一座洗澡棚子。池塘对岸有个村庄,还有一座又高又窄的钟楼,在夕阳映照下,上面的十字架金光闪闪,刹那间勾起我一种亲切而又熟悉的醉人回忆——这番景象我似乎早在儿时见过。
院落前有一道白色的石砌大门通向田野,大门古色古香而结实,两侧蹲着一对石狮子。大门口站着两个姑娘。其中一个年长些,身材苗条,脸色苍白,十分漂亮,一头栗色的蓬松浓发,一张小嘴轮廓分明,神态严厉,对我似乎不屑一顾。另一位还很年轻,顶多十七八岁,同样苗条而苍白,嘴巴大些,一双大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从一旁走过,说了一句英语,又忸怩起来。我只觉得这两张可爱的脸儿仿佛也是早已熟悉的。我回到住处,恍如做了一场春梦。
此后不久,有一天中午,我和别洛库罗夫在屋外散步,忽听得草地上传来沙沙声,一辆带弹簧座的四轮马车驶进院子,车上坐着那位年长的姑娘。她为遭受火灾的乡民募捐而来,随身带着认捐的单子。她不正眼看我们,极其严肃而详尽地对我们讲起西亚诺沃村烧了多少家房子,有多少男女和儿童无家可归,以及救灾委员会打算初步采取什么措施——她就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她让我们认捐签字,收起单子后即刻离去。
“您完全把我们忘了,彼得·彼得罗维奇,”她向别洛库罗夫伸出手,说,“您来吧,如果monsieur N[56](她说出我的姓)想看一看崇拜他天才的人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请光临寒舍,妈妈和我将十分荣幸。”
我鞠躬致谢。
她走之后,彼得·彼得罗维奇就讲起她家的情况。据他说,这个姑娘是好人家出身,叫莉季娅·沃尔恰尼诺夫娜,她和母亲、妹妹居住的庄园,连同池塘对岸的村子,都叫舍尔科夫卡。她的父亲当年在莫斯科地位显赫,去世时已是三品文官。尽管家财万贯,沃尔恰尼诺夫的家人一直住在乡间,不论夏天冬天从不离开。莉季娅在舍尔科夫卡的地方自治会办的小学任教,每月领二十五卢布薪水。她就靠这笔收入维持自己的生计,她为能自食其力而感到自豪。
“这个家庭挺有意思,”别洛库罗夫说,“好吧,我们哪天去看看她们。她们会欢迎您的。”
一个节日的午后,我们想起了沃尔恰尼诺夫一家人,便动身到舍尔科夫卡去拜访她们。母亲和两个女儿都在家。母亲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当初想必挺有几分姿色,不过现在身体发胖,精神萎靡不振,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还害着哮喘病。她神色忧郁而恍惚,尽量跟我聊绘画方面的话题。事先她从女儿那里得知,我可能会去舍尔科夫卡,她仓促间想起了在莫斯科的画展上曾见过我的两幅风景画。现在她就问我,在这些画里我想表现什么。莉季娅,家里人都叫她丽达,大部分时间在跟别洛库罗夫交谈,很少跟我说话。她神态严肃,不苟言笑,问他为什么不到地方自治机关任职,为什么他至今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地方自治会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