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年谱(第18/28页)

六月底,先生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内中有一半是讲演稿,封面是闻一多设计的。民国十六年九月再版。

八月十四日(阴历七月七日),星期六,中午与陆小曼(眉)订婚。小曼时年二十四岁,苏州人,长文艺,善书画。在北海董事会宴客,到梁实秋、叶公超、杨振声、丁西林、任叔永、陈衡哲、陈西澄、唐有壬,邓以蛰等百余人。(详见梁实秋《谈徐志摩》页六—七)

九月二十三日,《剧刊》出至第十五期,宣布停刊。剧刊名义上是由先生主编,但真正的执行编辑是余上沅。此外赵太侔、闻一多和张嘉铸等,也帮了不少忙。先生在是日《剧刊》终期一文中说:

“剧刊的地位本是由诗刊借得,原意暑假后交还,但如今不但诗刊无有影踪,就剧刊自身也到了无可维持的地步……剧刊初起的成功全仗张君嘉铸的热心……上沅的功劳是不容淹没的,这十几期剧刊的编辑苦工,几乎是他独抗着的。”

《剧刊》停刊的原因,主要的还是人事问题。当初支持这个戏剧运动的“真正的行家”,如闻一多、赵太侔等,都忍不住北京八校欠薪以及艺专风潮迭起的压迫而离散了,而先生这位主编,和陆小曼刚订婚不久,又在忙着筹备结婚和南下,自然也无暇兼顾了,不仅无暇兼顾剧刊,甚至连那篇剧刊终期的文章也没有写完,留给了余上沅去作结尾。余上沅说:

“在人事亦是一般的憔悴的时候,志摩已经找着了一条出路,碰上这天上地下都团圆的清夜,(编者按:天上指中秋节,地下指先生和小曼。)不免痛饮到了陶醉。剩下未尽之意,只好由我来勉强续完了。”

《剧刊》停刊的另一原因,是他们的根据地——国立艺专戏剧系,一直就不很景气,只招了二十几个学生,以后越来越少,及至主持者先后离校南下,交给熊佛西接办,不久也因经费无着而停办。至于他们想办的小剧院,始终没有办成功。只是在剧刊刊行期间,创办了一个中国戏剧社,寿命也A长,似乎在剧刊停刊后,也就销声匿迹了。这个戏剧运动,虽然为时久,但还是有他的影响的,至少他们是提出了他们对“国剧运动”的主张,而且对剧运总算是尽了推动的责任。剧刊上所发表的重要论文,后来余上沅编成一本《国剧运动》,由新月书店出版。

十月三日(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诞日),与陆小曼在北海结婚,由梁启超证婚,胡适作介绍人。梁在致证婚词时,将新郎新娘大加训斥。据梁启超十月四日给孩子们书云:

“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胡适之、张彭春苦苦为他说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徇其请。我在礼堂演说一篇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丁文江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下册页七一○)

按:先生与小曼结婚,据云其父母有三条件(一)婚费自筹,故仪式草草,仅茶点而已。(二)必须梁启超证婚,故经胡适设法说服,卒由梁氏任之。(三)婚后必须南下,与翁姑同居硖石。故先生在硖特将原屋修盖一新。

又按:梁启超证婚词未录稿,交与先生,托蒋复璁裱成手卷,面交先生。据蒋复璁称,后晤申如公,于先生故后,由申如公收去,幼仪夫人及其公子积锴均旨不知,恐已在大陆遗失。先生结婚翌日,至清华园向梁启超申谢,梁氏仍未假以颜色,时蒋复璁亦在座。

十五日,偕小曼离北京,南来寓上海新新旅馆。

二十五日(阴历九月十九日),小曼生日,在沪上度过。先生决定译书还债。

十一月十六日(阴历十月十二日),回硖石。先生致北京张幼仪(是年秋自德返国,任教于北京)函云:

“我们在上海一无事情,现在好了,房子总算完了工,定十月十二(阴历)回家,从此我想隐居起来,硖石至少有蟹和红叶,足以助诗兴,更不慕人间矣!”

十二月,孙传芳战事起,乘轮至沪,避兵福建路的通裕旅馆,是时先生双A去北京,幼仪迎养(离硖时以父命无法支款,不得动身,由母舅沈佐宸(葆恩)借款方得成行。)据十二月十四日致幼仪函云:

“爸爸来知道你们都好,尤其是欢进步得快,欣慰得很。你们那一小家庭,虽是新组织,听来倒是热闹而且有精神,我们避难人听了十分羡慕。你的信收到,万分感谢你。幼仪,妈在你那里各事都舒适……我们不瞒你说,早想回京,只是走不动,没有办法。我们在上海的生活是无可说的……破客栈里困守着,还有什么生活可言。日内搬至宋春舫家,梅白格路六四三号,总可以舒泰些!阿欢的字,真有进步,他的自治力尤其可惊,我老子自愧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