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毕肖普,挑战海尔达尔的第一人(第2/6页)

1956年11月8日,晴空万里,微风送爽,海面平静无波,这只竹筏从帕皮提停泊场起航出发。竹筏上,除了船长毕肖普身体欠安之外,一切都很正常。这位65岁的航海家正患有肺气肿病,并且已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几个月前,经医生确诊,他患的是一种恶性肺炎。急躁的性格使得他对于健康问题并不放在心上。他在1958年发表的《东方海角》一书中也充分表现出他的这种性格特点。

“塔希提•努依”号头5个月的航行,简直没有值得记述之事,缓慢的时光流逝令人难以忍受。竹筏的航速为每小时3海里,在风平浪静时还要慢些,完全无风时则停止前进。毕肖普对于航行缓慢倒不在意,使他恼火的是那些琐事。例如米歇尔•布伦不断用无线电报话机与远方的妻子通话。毕肖普的沉闷不语使竹筏上的气氛非常紧张,直到太平洋上降临了持续一周之久的暴风雨,才冲淡了这种紧张气氛。

毕肖普与米歇尔的争吵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在暴风雨咆哮声中,这种争吵也就自然平息了。“塔希提•努依”号竹筏忽而登上山峰般的浪尖,忽而跌进浪谷。筏上的人非常担心桅杆、帆和舱室被海浪卷走。幸而这些设备在竹筏上捆得很牢固,虽然受到大浪冲击,还是安然不动。经过一夜的风暴冲击之后,人们发现做竹筏基础的一些大竹竿已开始松动,从裂开的竹筒中发现,有的竹竿已被蛀虫咬坏,究竟还能使用多久,谁也无法断定。

1957年5月18日,毕肖普确认这些被蛀坏的竹竿不能再继续使用时,便发电报给一位担任行政长官的智利朋友,说他要在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靠岸,换一部分竹子,因为竹筏很难接近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所以请他派一条拖船前来拖竹筏,并指明竹筏所在的位置。

一个业余电报爱好者收到了毕肖普的来电,在转发来电时,还热心地夸大了毕肖普电报的内容,因而使得智利政府认为“塔希提•努依”号遇难了,而不是发生了什么困难。

当时,智利沿海的暴风雨,比“塔希提•努依”号在太平洋上所遇到的暴风雨更为猛烈,根据海洋法规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援救遇难船舶。于是智利的一艘护卫舰“巴克达诺”号冒着暴风雨,从瓦尔帕莱索起航前去援救“塔希提•努依”号。

5月21日,在“塔希提•努依”号摇摇晃晃的舱室里,米歇尔•布伦收到了“巴克达诺”号发来的电报说:“我舰正向你们开去,望告所在方位。”布伦立即发报:“南纬34度28分,西经89度7分。”第二天凌晨,瓦尔帕莱索时间4点42分,“巴克达诺”号出现在已经恢复平静的海面上。竹筏上的人们望着“巴克达诺”号逐渐驶近。为了不激起巨浪,“巴克达诺”号放慢速度缓缓接近竹筏,来到竹筏附近时,放下了一只小船,小船上的人划桨靠到竹筏边。

这时,毕肖普在竹筏上一直注意地望着这一切。

“那个穿白衣服的家伙是干什么的?”

这是一位护士。收到智利电台告警电报的巴黎电台发报说“塔希提•努依”号上有一名伤员。毕肖普为此十分恼火。经过身体检查之后,全体乘员都被送到“巴克达诺”号上休息。休息片刻之后,毕肖普提出:

“我要求把竹筏拖到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

“我已接到了指示。”智利舰长回答说。

然后,“塔希提•努依”号的全体乘员又回到竹筏上,护卫舰用绳子拖着竹筏,并给竹筏系了一条安全带。“巴克达诺”号在不适于航行的气候条件下拖着竹筏缓慢前进。“巴克达诺”号的巡航速度为每小时13海里,如果把航速降到每小时6海里,军舰虽可平稳前进,但“塔希提•努依”号竹筏的头部便要沉入水下3米,舱室也将被淹没一半。

为了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竹筏,智利舰长把航速降到每小时3海里。以这种速度航行,护卫舰的尾舵几乎不起作用。“巴克达诺”号舰长将情况用无线电报告了智利海军部。因为以每小时3海里的速度拖航,到达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如果竹筏和拖船都不出别的问题,军舰上的燃料是足够使用的。智利海军部回电说,这种做法太危险,拖航付出的代价太大,应扔掉竹筏,将全体乘员接到军舰上。与此同时,智利海军部也向巴黎发了电报,询问法国政府是否同意承担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拖航费用。法国政府回答说:不付这笔费用。

毕肖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通知舰长,说他本人愿付这笔费用,在到达目的地以前抛弃竹筏他是绝对不能同意的。

“那好吧。”智利舰长这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