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对策与慢对策(第2/5页)

但是,关于哪种投资策略更好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实际上,这跟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生命史对策直接相关。钱怎么投资最好,问题的答案是“看情况”,而且对于有些人来说,全速前进可能比稳扎稳打更好。

快对策与慢对策

之前我们曾经提到,有些动物(例如马岛猬)遵循快生活史对策(在存续努力上投入很少,以交配为重),而另一些动物(如大象)则遵循慢对策(在存续努力上大量投入,从而延迟繁殖)。生活史理论强调,没有哪种对策一定更好,每种对策在进化史上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

快对策适合危险的、不可预知的环境。例如,马岛猬的一生就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它们生活在干燥的马达加斯加沙漠,不仅要不停地寻找食物,而且任何一丛灌木后都可能潜藏着危险的捕食者,正憧憬一顿美味的马岛猬大餐。对于生活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的动物来说,遵循快原则很有必要。如果它们推迟繁殖努力,就面临着无法繁殖的风险。

相反,慢对策适合安全且较可预知的环境。跟马岛猬不同的是,大象的食物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可预知的植物,并且其庞大的身躯能够保护它们不受大多数捕食者的威胁。大象的适应性对策就是慢慢成长,它们有条件慢慢充实自己的存续银行账户,投资更多的存续努力,以便在未来成为更有竞争力的配偶,最终成为更好的父母。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更有趣了。生活史对策的差别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物种之间,在同一物种内部、不同的动物个体之间也存在着生活史对策的差异。例如,有些大象和马岛猬繁殖较早,而有些大象和马岛猬则繁殖较晚。人类亦是如此——有的人成家早,有的人成家晚。例如美国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龄是25岁,但超过1/5的母亲生第一胎时不到20岁,有1/10的母亲生第一胎时超过35岁。有些人高于平均值,有些人则低于平均值。通过进一步观察你会发现,快对策与慢对策关系到心理的巨大差异和对家庭、性、金钱等人生态度的巨大差异。

慢对策的人通常都大器晚成。他们的成长速度偏慢,青春期开始得较晚,生理上衰老得较慢。他们的性行为开始得较晚,性伙伴的数量也较少,而且更偏爱一夫一妻制。慢对策的人往往生孩子也比较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快行线上的人成长得比较快,他们的青春期开始得较早,衰老的速度也较快(如果你参加过中学同学会,就会发现有些人看上去更显老,虽然大家的年龄都差不多)。快对策者一般会性早熟,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的时间较早,都拥有相对较多的性伴侣。性行为活跃通常会导致他们生孩子更早也更多。快行线上的人也更可能成为单亲家长,或是因为他们从未稳定下来,或是因为他们已经离婚了。快对策者容易受到其他快对策者的吸引,也会更快地寻找下一个交配的机会,因此离婚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快对策和慢对策的人也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慢对策者是长期计划者,他们宁愿推迟当下的满足以增加未来的回报;而快对策者是短期机会主义者,只看眼前利益,很少会考虑长期的后果。谨慎且精打细算的人在慢行道蹒跚前行,而鲁莽短视的人则在快行道飞驰而过。

童年生活与人生对策

为什么有的人遵循快对策,而有的人会遵循慢对策?其中一部分原因与我们的遗传基因有关,另一部分原因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关,尤其是我们童年的境遇。

发展心理学家布鲁斯·埃利斯和杰伊·贝尔斯基发现,童年时期所处环境的两个方面对于生活史对策的选择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如果一个人在充满暴力或疾病的危险环境中长大,其对策就会偏快。在170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当地的人口死亡率与女性生孩子的年龄高度相关——人口死亡率越高,女性生第一胎的年龄越小。尼日尔的人口死亡率很高,在全世界排名第14位,该国50%的女性在18岁之前就有了第一个孩子。越南的死亡率很低,在全世界排名第165位,所以18岁之前生孩子的女性只有3%。与此类似,一项对芝加哥居民区的研究发现,在平均寿命最高的10个居民区,女性生育年龄的中值是27.3岁,而在平均寿命最低的10个居民区,其中值只有22.6岁。生活史对策不只在总体上与犯罪相关,我们在研究美国373个城市的犯罪记录中发现,与生育年龄偏早尤为相关的是危险的暴力犯罪(谋杀、殴打、强奸),而不是财产犯罪(偷窃、盗车、入室盗窃)。在控制收入变量的情况下,依然呈现出同样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