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对策与慢对策(第3/5页)
第二个使生活史对策偏快的因素,在于一个人是否在波动性较大的环境中长大。环境波动包括经常搬家、收入不可预期等。女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其青春期会开始得较早——她们的月经来潮比父亲一直在身边的女孩子平均早9个月。初潮较早是快对策的明显标志。与此类似,如果在婴儿时期跟母亲的关系是不安全的、不稳定的,也会导致青春期开始得较早。与危险环境的情况一样,即使研究人员控制了社会经济地位或基因因素等变量(如母亲自己的初潮年龄),波动的作用仍然很强。
生活在危险而且难以预期的环境中的人通常遵循快对策,这在进化上是具有适应性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寿命较短,而且资源的来源也具有不确定性(也许资源极度匮乏)。快对策强调获取回报并当即兑现——在危险而难以预期的环境里,这是具有适应性的,因为你不知道是否能活到享受长期投资回报的时候。出于同样的原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取知识技能(例如上大学),只有在预期寿命较长的时候才有进化意义。若预期寿命较短,又想取得进化成功,就不要在教育上花费时间、精力和成本了,还是把这些资源用在立即就有进化成果的任务上(例如繁殖)。
童年的环境是成年生活的蓝图。杰夫·辛普森、弗拉达斯和同事们研究了童年经历与成年后快对策的相关性时发现,一个人若在学龄前生活在波动的环境中,这会强烈地预示着他成年后有更多性伙伴、更具攻击性、更容易违约并且可能有犯罪记录。出生后前5年的生活的重要性表明,虽然幼年的思维还不能有意识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但我们的大脑还是会有所记录。如果你生活的世界无法避免暴力,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那么你就需要充分利用今天。如果资源的可得性是难以预期的,那么“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会更具进化适应性。
很多遵循快对策生活的人的童年都很坎坷,这并不是巧合。哈默、拳王泰森、拉里·金都是在贫穷危险的居民区长大;他们都由单身母亲抚养,父亲都抛弃了家庭或是很早就去世了;他们都不得不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泰森在18岁时已被捕38次)。
年少时身处艰苦动荡的环境,导致他们将大脑调校到快对策模式。当人生注定坎坷、残酷而短暂时,这种对策从进化成功的角度来说是具有适应性的。你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为什么这类人在一夜暴富后会挥金如土——因为他们的大脑被调校到快对策模式,他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大部分买彩票中大奖的人不仅在贫穷动荡的环境中长大,而且他们大多在几年内就会把得到的财富挥霍殆尽。相反,一个人若在安全、稳定、可预期的环境中长大,就会把大脑调校到慢对策模式。如果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相信自己会活到收获劳动果实的那一天,那么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来就是正确的决策。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之前的那个棉花糖实验,孩子们可以选择现在拿到一块棉花糖,或是晚些时候拿到两块。哪种选择更聪明呢?从生活史的角度来看,等待是否明智取决于你所生存的环境——你是否生活在一个可预测的世界。
罗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又做了一次棉花糖实验,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给参加实验的孩子设定了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环境。在做实验之前,一位研究人员向两组孩子展示了一些蜡笔,并承诺如果他们等待,就会得到一大箱有趣的美术用品。之后,对其中一组孩子,研究人员像承诺的那样拿着一大箱美术用品回来了;而对另一组孩子,研究人员则是两手空空,告诉孩子们他没有什么美术用品。之后,研究人员继续对两组孩子进行了标准的棉花糖实验。每个孩子独自坐在房间里看着那块棉花糖,研究人员记录下他们要等多久才会吃掉那块棉花糖。
结果证明,那些之前拿到美术用品的孩子,平均会等12分钟再去拿棉花糖;而那些之前没有拿到美术用品的孩子,只等了3分钟就会去拿棉花糖。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大脑会根据处境调整自己的冲动,就如同我们成年的生命史对策会根据童年的生活环境作调整一样。
成功、失败,灰飞烟灭
那么延迟满足、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来过就永远是明智的选择吗?还是承担高风险以期即刻获得高额回报更加明智?从进化的角度看,答案取决于一个人遵循的是慢速还是快速的生活史对策。
如果人生是一场运动会,慢对策者和快对策者会参加完全不同的比赛。慢对策者参加的是长跑,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差异性小,这就是说,慢对策者不太可能成为百万富翁,也不太可能破产。他们的差异相对较小,绝大多数人会处于中庸的位置,工作体面稳定,也许会有一栋围着尖桩篱笆的房子和一份不多的储蓄。慢对策者在任何组织中都是中坚力量,其职业可能是教师、行政人员、护士、中层经理和会计。他们不是那种随心所欲地挥霍钱财或是负债累累的人。他们会量入为出,预期退休后能够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直到那时他们才会最终到达人生长跑的终点。